第六回骨肉团圆如隔世亲恩须慰缔良缘(第2/14页)
见洞中布置得像一间普通农家的卧室,用干草堆作床铺,卧着一个老人,在这老人的身边,坐着一个少女。这少女看见一个陌生人进来,有点惊诧。杨滔道:“我把李公子接来啦。”少女望了李思南一眼,看来已是明白,但却摇了摇手,说道:“病人刚刚睡着了,别吵醒他。”那老人忽地张开了眼,说道:“是谁来了?”原来他久病体虚,刚才只是闭目养神而已,并未熟睡。杨滔道:“好教老伯喜欢,我把令郎带来了!”这两句话胜似灵丹,那老人双眼放光,霍地就坐了起来,说道:“走近一些,让我仔细看看,当真是我的南儿么?” <figure> </figure>李思南早已猜到这老人是他父亲,但因他受过一次骗,一时间还不敢冒昧相认。是以他虽然走近那老人身边,却未跪下叩头叫爹。窑洞中光线微弱,但李思南是练过暗器的人,目力比常人为佳,此时他进了窑洞已有一会,也渐渐习惯于洞中暗淡的光线了。眼光一瞥,只见墙上挂有一张羊皮纸,纸上有字,仔细一看,写的是一首唐诗,墨渍犹新,想是不久之前写的。老人叹了口气,说道:“我等了你许多天,以为你不会来了。这两天我想家想得心烦,写了唐诗人崔礼山这首思家之诗,想不到你今天就来了。你妈好么?”李思南顾不得回答,先看这一首诗,诗道:“水流花谢两无情,送尽东风过楚城。蝴蝶梦中家万里,杜鹃枝上月三更。故园诗动经年纪,华发春催两鬓生。自是不归归便得,五湖烟景有谁争?”思家之情,借这首诗表露无遗。但李思南留意的却不是诗的本身,而是字迹,一看之下,果然和他所熟识的他父亲的笔迹一模一样。李思南泪咽心酸,跪下来道:“不孝儿来迟,累得爹爹受苦了。妈、妈身体还好,只等着爹爹回去!”
老人苦笑道:“我只怕回不去了,见得着你一面,我也已经心足了。”李思南咽下眼泪,说道:“爹,你别难过,你会好起来的。你歇歇再说吧。”李思南劝他父亲不要难过,他自己心里却是难过之极,他父亲不过是五十岁左右的人,不应该衰老得成这个样子的,“爹爹不知受了多少折磨,他额上一条条的皱纹都是蒙古鞑子作恶的罪证!可恨我却受奸人欺骗,几乎识贼作父。”李思南心想。那少女端来了一碗药茶,说道:“爹,你喝了药再说。”李思南听见这少女叫他的父亲做“爹”,有点奇怪,但此时他只要知道他父亲的事情,对这少女的身份,暂时无暇询问。这碗药茶是有人参的,李希浩喝了之后,精神好了一些,说道:“我注释的那本兵书你带来了没有?这是我未曾完成的心愿,除了你们母子之外,